2021-06-14 20:56
1988年初,一位每个月拿着41块钱固定工资、在国企里打工的上海人,在反复犹豫徘徊之后,还是不甘心自己贫穷的现状,向自己所在单位递交了辞职申请,那时,他的名字叫杨怀新。
【采访】杨怀定 职业投资者
辞职了以后,我当时订了好多报纸,七十几种。我看到《金融时报》上登了,我们1988年4月21号开放国债市场。
【解说】
这是一张1985年发行的国库券,发行的目的是用来向社会募集资金,支持国家建设。1988年4月21日,中国在上海、重庆、深圳等七个城市正式开放国库券转让市场。当天一大早,杨怀新就跑到证券营业部交易国债。
【采访】杨怀定 职业投资者
我买了2万块国债以后,因为第一次买,心里边总有点忐忑不安。到了下午我去看看吧,看看已经涨到114块了。
【解说】
这一天,杨怀新挣了800块,相当于当时自己在工厂里干将近两年的收入。
从这一天开始,杨怀新对财富的渴望真正被激发了。回望过去,他总是说,是自己怀定了对改革开放的希望,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改名叫杨怀定。
【采访】杨怀定 职业投资者
我就用怀定做职业投资者。
【采访】贺宛男 知名财经记者
我通过自己的劳动,我赚取了这点钱,他也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请人吃饭的时候,我靠自己的能力赢来的。
【采访】应健中 财经作家 证券市场评论员
一个人能不能通过我的参与的这种投资,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或者说改变自己人生的命运。
【解说】
发现国库券这个金矿之后,杨怀定非常兴奋。拿着筹集来的资金,杨怀定穿行在上海到合肥的火车上,他晚上离开上海的家门,坐上火车直到天亮才能到达合肥,收好国库券之后,回到上海的证券公司卖掉,然后再次出门。
【采访】杨怀定 职业投资者
有一次,我跑一次6000块,我一晚上都睡不着觉,结果吃着安眠药睡觉的。
【采访】应健中 财经作家 证券市场评论员
(杨怀定)他从城市收到农村,特别是到农村那边去收。那个时候人们的金融意识就比较淡,就100块面值的国库券有人来收,50块也卖掉了。
【采访】曹凤岐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 主任
确实他们一开始的时候,有市场化的眼光,有投资的眼光。应该说杨百万,我认为他是这样一批人。
【解说】
这是杨怀定当年使用过的点钞机。在那个人们月平均工资只有几张“大团结”的年代里,杨怀定的家里却和银行一样,用上了点钞机。
经过半年多没日没夜的拼搏,杨怀定发现,把借来的钱还掉之后,他的财产变成了100多万元人民币,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采访】杨怀定 职业投资者
当时房子很便宜的,我当时用这100万,买了一套彭浦新村的房子8万多。那个时候的房子才一千多块一个平方,买了一套。我想我没单位了,买一套以后给我儿子结婚吧。
【采访】徐洪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副总经济师
因为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两手空空,通过投资得到了他的财产。通过参与证券市场的投资活动,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了财富的积累。在当年的时候,百万富翁那是很了不起的。
【解说】
然而,此时的杨怀定又夜不能寐了。因为他害怕自己被扣上“投机倒把、偷税漏税”的帽子。头脑冷静下来的他,去了两个地方,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和上海市税务局,询问自己的操作是否合法、是否需要纳税。
【采访】杨怀定 职业投资者
我已经1988年就成百万了,所以我害怕,就是到税务局去,我要争得官方的那个(认可)嘛,不要说你挣的钱是偷税,还是犯法的。
【解说】
1989年开始,杨百万开始进入股票市场,因为对他来说,当时做股票的收益率更高。杨百万的成名,在股票市场早期,起到了模范带头的作用。
1992年,当这张普通的股票认购凭证,通过上海全市的营业网点向市民发售时,上海人深埋在心底,长期对财富的渴望完全被激发出来了。
【采访】范永进 原上海市公司资产重组办公室 主任
当年上海有一个话剧,叫《OK股票》,这个是影响很大的,就是讲大家住在一起的七十二家房客,原来都是按照你的身份,你是干部,你是教师,你是小职员,大家在一起的,可是有了股票以后,热闹了,谁去碰股票了,他倒先赚钱了。
【解说】
从杨怀定第一天进入资本市场开始,到今天又过去了近30年。从买卖国库券、每天进出上百万元资金,到成为当年股市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从投机者到专业的投资者,杨怀定就这样成就了一段“杨百万”的传奇,他不仅尝到了吃螃蟹的酸甜苦辣,也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风云人物。而事实上,在他生活的这座城市里,“杨百万”只是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具有敏锐洞察力和非凡勇气的市民的一个缩影。
【采访】俞天白 作家 《海上金融》作者
杨百万起到了一个具体的、榜样的作用。
【采访】沈传信《文汇报》原记者
他就是,应该说就比较典型的上海那种比较精明,嗅觉比较灵敏。
【采访】徐洪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副总经济师
杨百万实际上是我们90年代初早期资本市场的一个缩影,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我们整个市场变迁的历史轨迹。
【采访】曹凤岐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 主任
没有这些人的努力,或者说敢去吃螃蟹,也没有中国的资本市场。
【采访】潘新华 《新民晚报》原记者
我们上海普普通通的许多老百姓,包括现在非常精明、非常聪明、会理财、万事考虑得比较周全,这也是很好的一种城市的发展基因。
【采访】张承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原所长
客观产生的影响,是促使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促使了一些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因为我觉得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勇于吃螃蟹的人,没有吃螃蟹的人,这个社会的进步就不会那么快。
【解说】
从1978年到今天,短短40年的时间里,市场经济迸发出强大的力量,既释放出了中国人的活力和创造力,也改变了人们过去封闭而又苦闷的生活。从买不到外汇券到方便的买卖外汇,从不敢贷款到勇敢地选择贷款买房,从害怕谈论股票到股票走进千家万户,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唤醒了上海人的金融意识。
40年金融的潮起潮落,深刻地影响到了每一个人的命运。有的人,无惧非议,在改革的坎坷道路上,跌跌撞撞地创造了奇迹;有的人,用自己的泪水和汗水,拿到了幸福生活的钥匙;也有的人用理想和胆识,谱写下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人生。一幕幕精彩的人生故事,仍将在上海这座大都市上演。因为,多少年来,潜移默化的市场基因,已经在上海这座城市里生根发芽,并逐渐成长壮大。
暂无评论